“公车拍卖”如何“卖”得民心
宜宾五粮液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唐伯超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五粮液早已开始酝酿公务车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若干规定》出台,加速了五粮液实施公务车改革的决心。(凤凰网1月7日)
多年来专车配备规定落实不严或变通落实,导致违规配备专车司空见惯。不少地方不但处级、科级干部违规配备。久而久之,一些官员养成了出行离不开公车的习惯,公车象征身份地位的优越心理。公车配备上的乱象客观上导致两个后果,一是禁止公车私用等于砍掉官员的“隐性福利”;二是取消专车配备等于剥夺官员身份地位。
治理超标公车,公车拍卖成为了一些地方政府的选择。被拍卖的公车,一般是一些质量好、品牌优的好车,自然也会引起一些人的想低价拿下高价车的“小心思”。一些地方政府也抱有“把车处理了就万事大吉”的想法与心态,在处理公车的过程中利用一些不透明、不公开的手段,把车以低于市场价值的价格处理给一些关系户,造成了国家财产的无形损失。
公车拍卖,还需“细打”算盘。超标公车拍卖本身就是一种杜绝浪费、挽回损失的做法,决不能在拍卖过程中造成新的浪费。一方面,公车拍卖必须实行市场化定价,要让拍卖出来的价格真正符合被拍卖公车的实际价值;另一方面,在执行拍卖的过程中,一定要公开公正、严格程序,自觉接受相关部门监督与群众监督,杜绝违规操作现象。
通过统一拍卖的公开渠道,遵循程序透明的阳光监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也同时显现了政府部门不谋私利的廉洁品质。尤其重要的是,有了这样的“以此为例”,人们自然也看到了执政者将来处理类似资产的思路和方案。在许多“政府塔台”的大型活动中,各种形式的商业赞助,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个公开展示,透明处理的要求与期待。这不仅仅是出于廉政建设的考虑,也是创建文明城市,展现时代新风的又一载体与“窗口”。
事实上,很多新思维,新风貌,新气象的形成,“走出第一步”往往最难得。这次公车拍卖的尝试,提供了一种值得借鉴的有益启迪,迈出了“第一步”,将来的公车处理将会更加公开透明,从而得到社会大众更加广泛的支持与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