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积金已成为拉大收入差距的又一黑手
今年,吉林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被曝出其所有高管的公积金账户每月入账额均超过1.4万元,最高者竟然高达18018元,大约高出当地制定缴存上限的3倍。该事件再次把公积金缴存的肥瘦不均推向公众视野。(新华网12月27日)
公积金缴存的肥瘦不均一直饱受诟病。在公积金缴存的问题上存在着“肥瘦不均”的现象,“肥的”严重超重,“瘦的”营养不良。在一些企业,公积金已然成了实实在在的“隐性福利”,一些人甚至“幸福”得有些离谱—这无疑挑战着社会公平。公积金从5%到20%的缴存比例,也有助长贫富差距,劫贫济富之嫌,这样的缴存不公会导致一种极端:工资越高的,福利越好,公积金缴存越多,越有能力买房,提前使用公积金。而工资越低的,福利越差,公积金缴存越少,越没有能力买房,公积金只能长期存在账户里,看着贬值。“公积金演变成养老金,等到退休后才能取出来。”显然公积金已经成为新一轮拉大收入差距的黑手,如何合理利用公积金才是扭转其沦为劫贫济富工具的命运的解药。
公积金的作用更多的是给中低收入者“雪中送炭”,而非为高收入群体“锦上添花”。公积金制度是一种社会性、互助性、政策性的住房社会保障制度,也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设立的初衷是帮助人们解决最基本的住房需求问题。既然公积金是缴存者个人所有的资金,于情于理都应该允许缴存者在特定情况下将这笔钱用到急需的地方,比如看病、子女教育等。而且,通过扩大适用范围,公积金也会实现向社会保障账户资金的过渡。另外,取消公积金,设立个人住房基金账户,让专业的机构来运作,不失为一个解决办法。
新闻来源:
作者:毛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