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轻点鼠标,便能查到自己过往的金融贷款、公益捐助、从业评价等记录,并生成一份社会诚信档案。近日,菏泽出现了首个由社会团体独立运营的诚信数据库,开始面向公众提供免费查询服务。
在全社会倡导“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背景下,如何把讲诚信从“嘴上说”变成“实际做”,这或许正是诚信数据库建设的价值所在。
根据诚信报告确定贷款额
“诚信建设不能只挂在嘴上,还得让讲诚信的人尝到甜,让失信的人知道疼。”曹虎这样表达着诚信数据库创建的初衷。
今年 30 出头的他,是菏泽一家农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的另一个身份,则是诚信建设促进会的副会长。诚信数据库的运营就是由促进会负责,并在市发改委备案。
“绝大多数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担保公司都有评估客户信用状况的需求,但民间金融机构因为无法对接央行的征信系统,给业务开展带来很大风险。”曹虎分析道,“数据库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种需要。如今,菏泽很多小额贷款公司都要求借款人出具诚信档案,再依其诚信状况确定贷款额。”
也有一部分需求,是出于“ 自证实力”的考虑。“这点不难理解。谁不想在签合同前摸清对方的诚信状况,听听第三方的客观评价呢?”曹虎说,“尤其是外商,非常看重独立的第三方出具的诚信报告。”
尝试始于今年 4月14日——菏泽市社会诚信数据库正式上线,并接受全市范围内的个人诚信查询、录入。来自官方的支持也非常明显:市委书记、市长专门作出批示,40多位市直机关的领导成为促进会的顾问,市政府还在政务中心设立诚信查询窗口。
“档案很全面,这几年的借贷、捐款、所受奖励等都有记录,有些连自己都记不清了。”正在查询窗口办业务的老吴对记者说,“像2008年为灾区捐款10 万元、曾被工商部门表彰,这些信息对申请贷款、促成生意大有帮助。”
据了解,一份完整的诚信档案包括身份识别、第三方评价、社会公益、民事商务、行政奖惩和治安刑事六类信息。“像个人的借贷情况、执行信息、交通违章,甚至工作期间雇主的评价,都会在诚信档案里有所体现。”数据中心副主任桑景介绍道,“ 这个范围远大于银行的征信报告。”
诚信数据咋收集?咋保管?
两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如此大范围的诚信数据是怎么收集的?又该如何管理?
记者了解到,目前数据库收录的5万余条信息,主要来自三个渠道:个人、企业提交,社团组织、中介机构上传,行政、司法、事业单位专人录入。前两种渠道需经工作人员严格审核后才能存档。每份档案通过编号都能直接查找信息审核、录入人员。
“个人提交数据时,难免存在漏报、瞒报的情形。但数据库的信息源并非唯一的,通过其他渠道同样可以补足漏报的负面信息。另外,想删除负面信息在技术上也很难实现。每个管理员的一举一动都会被系统记录,定期由专人审核。”曹虎说。
这些涉及隐私的数据并非每个人都能查询。“登录数据库的密钥、指纹是由两人分别掌握的。每位管理员都有特定权限,无法掌握系统的全部功能。”桑景说,“查询时必须出示被查询人的授权书和身份证,连同查询人的身份证一起提交。另外,如果被查询人对自己的信息持异议,我们有义务核实真伪。实在难以辨明的,会在信息前标记存疑。”
最大的阻力来自信息收集
事实上,数据库的建设并非顺风顺水。 “ 最大的阻力还是来自信息收集。”曹虎坦言,“比如社会捐助信息,本身并不敏感,对当事人来说又是‘加分项’,但是一些慈善组织就是不想提供。再如从业评价信息,不少企业觉得提供了又没好处,为啥要提供。殊不知在招工时,一份诚信档案的作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
记者了解到,目前诚信数据库的覆盖面已超过两万人。“下一步,我们还会加大与政府职能部门、大型企业的合作,更多录入从业评价、法律文书和行政奖惩信息。”曹虎说,“至于诚信数据库未来的盈利模式,或许会更多朝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向靠拢。但至少在现阶段,它更像一项公益事业——倒逼诚信建设不断从务虚走向务实。”见习记者 范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