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胜:实干描绘青春风采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商报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2/24 10:29:11  文章录入:说法  责任编辑:hn
 

——记山西省“青年文明号”优秀号长王启胜

王启胜践行的“工程与环境保护同行”的绿色施工理念在项目部得到了全面贯彻执行。图为已经成型的大坪地隧道口处的高挖方路段。

无论是在山花烂漫的春天,还是在银装素裹的冬季,在通往一座又一座隧道的崎岖山路上,总有一个青年人在不停地前行着。他和所有沐雨栉风、逢山凿路的筑路人一样,说得少、做得多,用一年又一年的青春和智慧开辟着社会文明的康庄大道,而那留在身后的一项项精品工程映衬出的正是他山石般朴实无华的青春风采。

2010年8月底,中国铁建十二局集团中标沪昆铁路客专云南段TJ3标段施工任务。由于总长7600多米的原铁道部一级风险隧道——大坪地隧道就在其中,所以有“隧道施工劲旅”之称的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受命承担了大坪地隧道出口端4037米隧道和575米路崭开挖的攻坚任务。

以喀斯特地质地貌为主要特征的云贵高原,地上风景如画,地下却分布着无数的溶洞、暗河、石芽、石笋、峰林等“机关”。大坪地隧道出口端地质就极其复杂,除了围岩均为自稳能力极差的泥岩和页岩外,还有4条区域性断层和一段50米长的超浅埋地段以及一个接一个的大小溶洞,加之当地山高谷深和近年来旱情连连、少雨缺水,施工之难可想而知。在选择由谁领军承担这项施工任务,被誉为“实干型技术人才”的青年隧道专家王启胜被上级点名为项目总工,与原项目经理李静行、党委书记苏维荣一道率部挑起这一千斤重担。

大坪地隧道施工得到了各级的大力支持。图为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雷军(前)与王启胜(后)在现场优化施工方案。

肤色黝黑、身材敦实、不善言辞、崇尚实干的王启胜1995年于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毕业后就来到了中国铁建十二局集团。经历了京九铁路雷公山、宝塔山隧道几次险情的处理,他深深懂得了科学技术在施工生产,尤其是隧道施工中的极其重要性和技术干部的神圣使命,从而奠定了他立志做一名优秀科技工作者的思想基础和坚强决心。之后他先后参加了楚大高速公路大风坝隧道、大保高速公路马道子隧道和青藏铁路楚马河段以及西康高速公路秦岭隧道、小磨高速公路回弄山隧道、广昆铁路新一平浪隧道等多项国家和地方重难点工程的施工,解决大批施工技术难题。当初的“毛头小伙”已逐渐成为了公司和行业内小有名气的隧道施工“干将”。

深秋,云贵高原阳光依旧火辣,大坪地隧道施工大幕依然拉开。中国铁建十二局集团项目部首先面临着三大困扰,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王启胜攻坚克难的身影。

大坪地隧道出口处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如果就近建家必然要征用上百亩林地,而征用林地审批手续复杂、等待时间长、费用也高。王启胜带领技术人员大胆优化方案,把项目部和员工宿舍区、混凝土集中拌合站分别设在一所闲置的山村小学和两块山坡薄地上,不仅减少了林地的征用面积、降低了用地成本和阻力,而且大大加快了临建工程的建设速度,在此基础上他又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落实,建成了沪昆铁路客专云南段第一家标准化“职工之家”和混凝土集中拌合站,引来了多家兄弟单位的参观学习。

当地干旱少雨,尤其是冬春季节人畜饮水更是困难。上场之初项目部生产用水有限,靠车拉水能勉强维持,但随着施工的不断展开,拉水肯定难以满足需要。水从哪里来?令人伤神。王启胜和工程部长出技术、出方案,项目部打出当地第一眼300多米的深水井,既保证了自己的生产生活所需,还解决了驻地群众长期以来吃水难的问题,为百姓留下一眼“幸福井”,受到了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进洞难是隧道施工的共性问题。由于集浅埋、偏压、围岩差、无场地等问题于一炉,大坪地隧道出口和2号斜井的进洞更是难上加难。王启胜展开想象的翅膀,对原有施工方案进行科学变革:大坪地隧道出口“吊”在山上,上边是不到6米的浅埋覆盖层,下面是一条20米的深沟,经现场论证,他果断拍板,改“先进洞、利用隧道弃渣填场地”方案为“先突击575米路崭开挖、利用路崭土石方填场地”方案,因路崭开挖制约因素少可甩开膀子干,所以仅仅两个多月隧道施工场地就实现了从无到有,为早日进洞创造了条件;2号斜井设计在一山鼻子上,这里围岩较好、进洞安全系数高,但需在山林中修一条2公里长的施工便道,费事费时不说,仅投入就得几百万元。艺高人胆大的王启胜把2号斜井变更到了900米远的一个紧邻公路的山洼处并加强防护,明显降低了投入、方便了施工。预注浆、打套拱,2011年元旦,大坪地隧道出口顺利进洞施工,这是沪昆客专云南段第一座进洞施工隧道。消息传出,业主、监理、设计单位纷纷发贺电表示祝贺,沪昆客专云南公司总经理吴敏更是亲自到现场称赞项目部“干得好”!

大坪地隧道被树为全线和中国铁建标准化管理样板。图为兄弟单位前来观摩学习时的情景。

洞门打开,施工渐入佳境。然而就在此时,原项目经理李静行病倒在岗位上,从此大坪地隧道施工以及带领全体团员、青年争创山西省“青年文明号”的重担一起落在了王启胜的肩上。为了不负众望、不辱使命,他每天都“钉在”现场探寻安全、快速施工之策。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总结,他拿出了一套熔岩地质施工办法:即在“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早闭合、勤量测”的前提下,采用获得国家专利的优秀工法——三台阶七步流水法作业,确保了施工的稳中求进、稳步向前。更让人们称奇叫绝的是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明洞暗做取代了出口进洞不久遇到的一个50米长的超浅埋段的明挖施工,成功避免了明挖施工对植被的大面积破坏和隧道二次进洞可能带来的风险,使施工更加安全、环保、经济,被有关专家称为“绿色施工的典范”。

有道是:天有不测风云。2012年下半年以来,大坪地隧道围岩急剧变差,破碎的石质不仅变化频率快,而且涌水不断、卡钻严重,打一个循环的炮眼需6个多小时,每天掘进不到1米,对工期、工程成本影响很大。关键时刻见真功。经过认真分析后,在科学“治水”的基础上,王启胜打破常规,把隧道的施工顺序从开挖、立拱架、施作系统锚杆、锁脚锚杆、喷锚调整为开挖、立拱架、喷锚,然后施作系统锚杆、锁脚锚杆,同时充分利用隧道的宽度、高度变平面作业为立体作业,既规避了高风险,又缩短了循环施工时间、降低了工程成本,再创全线隧道施工新方法和同类地质条件掘进高产新纪录。

时光荏苒,冬去春来,花儿谢了今又开。现如今,已是二公司项目部“掌门人”的王启胜还是那样少言寡语,但大坪地隧道却因为“安全好、质量优、进度快、重环保、文明施工”的综合优势,早已成为了全线兄弟单位追捧“明星工程”。

鲜花、掌声、赞誉纷至沓来。2013年9月10日,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项目管理提升现场会在昆明召开,来自中国铁建各单位的120多名管理者到沪昆铁路客专大坪地隧道观摩取经。年轻的王启胜以山西省“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为契机,双手托起了一个铁路客专标准化建设沉甸甸的“品牌”。

由于王启胜采取了科学的施工方法和严密的安全防范措施,尽管大坪地隧道地质条件极差,但施工生产始终平稳推进。

标准化管理是原铁道部和业主对沪昆铁路客专各参建单位提出的施工要求,这正好与王启胜倡导的项目精细化管理不谋而合。他始终认为:“工程项目是施工企业的造血细胞,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企业获取效益的源泉,是企业整体形象的窗口。标准化管理是规范施工项目组织行为、提高组织效益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施工项目工作效率、树立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因此结合山西省“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的不断深入,他以现场建设标准化为重点、以施工过程规范化为关键、以工程达标创优为目标,强力推进项目标准化管理建设。

——科学设置组织管理体系。大坪地隧道地处高低起伏的山壑之中,不仅围岩复杂,而且便道较长,管区跨度达10多公里,组织管理难度大。为有效强化管理,王启胜按照“扁平化管理”模式,设项目经理部、分部两级管理体系;其中在项目部设精干的“四部一室”,隧道出口、2号斜井设两个分部,各分部配置分部经理、技术主管和技术、施工、安质、测量、试验等具备丰富的隧道施工管理经验的人员,有效提高了工作力度和效率,实现了垂直管理、靠前指挥,强化了目标监管。

——统一规划项目整体布局。根据业主建设标准化管理的规定,王启胜按照“整齐划一、规范文明、科学合理”的思路,对项目驻地、拌合站、试验室、材料库、便道等进行统一规划和高标准建设。对所有大临工程都做到了有规划设计、有图纸、有工程数量、有现场监理和业主主管部门的审批手续。同时,在施工中严格按照批准后的方案、技术标准执行,做到了临时工程按正式工程的标准施工,实现了实际优于设计的目标。如根据地形特点,充分考虑施工流程,依据山势高低,对钢筋加工场、弃碴场、沉淀池等进行了统一规划,既减少占用耕地,又加快施工进度,凸显了环保理念。此外,他还对重点单项工程的施工方案和施组安排逐一进行论证部署,做到了合理布局。

及时开展地质探测,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超强配置资源要素。在劳务队伍的配置上,王启胜坚持好中选优的原则,挑选与企业有长期合作关系、隧道施工经验丰富的专业队伍合作,并据此组建了专业架子队,将架子队主要管理人员纳入体系考核管理,不仅有效地规范了劳务人员的各种行为,调动了作业层积极性,而且极大地提升了攻坚能力。同时按照“装运大于开挖能力”的原则超强配置装运设备,保证掌子面有效的作业时间,既加快了工程进度、又确保了施工安全;对混凝土生产实行工厂化作业,保证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的混凝土供应,确保了混凝土质量受控。

——建立健全项目管理标准。王启胜坚持将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工程建设同步推进。其一是强化项目标准化建设组织领导,明确各级责任。成立了以项目经理为组长、党委书记和总工程师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人员为组员的建设领导小组,在管理活动中做到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其二是根据相关要求,分别从施工技术、安全质量、人员配备、绩效考核、现场管理、工序控制等方面制定了多项工作标准和作业指导书。其三是细化工序作业标准。根据工程特点制定了涵盖路基、涵洞、隧道和附属工程的施工工艺、作业卡片共65种,做到了施工管理有章可循,施工作业有规可依,把施工程序全部纳入标准化管理当中。

与此同时,根据部分员工对标准化管理的认识不到位、标准不明确等问题,王启胜通过印发宣传材料、召开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对标准化管理重要性的思想认识,逐渐养成标准化管理的行为习惯:针对隧道施工难度大、标准高,技术和初期管理力量薄弱的特点,先后聘请10多位内外专家进行授课,同时针对关键作业工序,由项目总工程师牵头,通过“传、帮、带”的形式,在一线逐点对技术和作业人员进行实际操作培训,有效提升了作业标准和工序质量;针对项目管理人员的实际需要,先后多次组织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到标准化管理开展较好的项目进行观摩学习,对学到的宝贵经验加以消化吸收后进行复制推广。他还采取早会、晚会、月度集中学习讲评等方式,对施工规范、验收标准以及标准化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学习,使管理人员掌握“管什么、按什么程序管、管到什么标准”,有效规范了行为。对劳务人员的培训教育,做到了进场一批,培训一批,全员覆盖。

王启胜对工程质量严之又严。图为员工们按标准一丝不苟绑扎钢筋。

细节决定成败。施工中王启胜更是严抓细管。为规范施工,确保工程质量,他责成试验室和物资部对每批次进场的原材料都及时取样,严格检测。对于不合格的材料,立即清退出场;对混凝土拌合站、工地试验室,实施月度检查,确保计量、试验的准确性;他还在项目部制定了严格的“三检”制度,加强工序卡控,只有上道工序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后,才允许下道工序展开施工,杜绝了安全质量隐患。特别对隧道仰拱、超前小导管、锚杆、钢架等重点部位、关键工序更是密切关注,甚至“小题大做”。如对混凝土构造物,他采取用胎具加工钢筋、采用高强混凝土垫块和增加定位筋来控制保护层厚度,采用高性能脱模漆、混凝土严格分层浇注捣固等措施,实现混凝土结构物的内实外美。

王启胜还注重样板引路、典型示范、严格监督管理,突出“标准”施作,实现了工程控制与项目管理水平共同提高。为了使标准化管理的体系能尽快运转,他严格首件验收程序,在每道工序展开时组织试验段施工,对人员、机具配置、生产效率、工艺流程、作业要点等进行调整、优化,从而形成统一的、固化的施工工艺标准和质量控制要点。根据施工进展,先后进行了初支钢拱架安装、喷射混凝土、锚杆打设、注浆、防水板铺挂、二衬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试验段的施工,并召开评审总结会,组织各分部相关管理、作业人员参观学习,掌握了作业标准和质量控制要点后,方安排施工,充分发挥示范样板作用。他还开展了混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