剜除邪风需从“打老虎”发轫
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与查处,从中央到地方,已经被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近日,中纪委监察部网站连续发布消息,公布中央和各地查处的违法违纪党政官员情况。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统计,12月17日,中纪委通报的10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中,7起问题的当事人为地方政府、职能部门或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一把手”。(凤凰网 12月19日)
“老虎苍蝇一起打”在今年着实火了一把。“苍蝇”本身就多,尤其是一群“苍蝇”嗡嗡乱叫,着实令人讨厌。但是,当主次不分,只驱“苍蝇”不打“老虎”,怕是只是小打小闹,不能成大气候。 只有打掉“老虎”,才能威慑山林,达到上下沸腾的效果。这也是摒弃“眉毛胡子一把抓”,“十个手指齐按键”的弊端。这也是杀鸡儆猴,花大力气打“一把手”的力度所在。
为何要把“一把手”作为重点来打?因为监督“一把手”有若干难题:
就监督客体而言,存在自我监督意识淡薄、不愿接受监督的问题:监督能否有效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把手”的素质和态度。从近些年查出的腐败案件来看,不少“一把手”个人素质较差,缺乏起码的民主素养,人称“一霸手”。
就监督主体而言,存在不重视监督、不愿监督、不敢监督和无法监督的问题: 有的上级党组织对“一把手”存在重选拔、轻管理、弱监督的问题。还有是领导班子成员和同级监督部门存在不愿监督和不敢监督的问题。
就监督过程而言,存在监督不到位的问题:所谓监督不到位,就是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力度不够,更多地把监督的着力点放在“一把手”权力运行的结果上,往往是出现了严重的违纪违法问题了,才得到查处。
就监督机制而言,存在无力监督的问题:一是监督主体未完全形成合力,二是监督内容和领域过于狭窄。就监督领域而言,对“一把手”的“工作圈”往往监督相对有力,而“八小时外”的生活圈、社交圈的监督则相对乏力。
国家廉政体系理论认为,应建立一个高度透明并具有问责性的国家廉政体系,这个廉政体系离不开民主的制度、成熟的公民社会、独立的司法系统和拥有自由言论的媒体的支持,其中最关键的是“一把手”问责机制的设计,让看守者又是被看守者,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
防止利益冲突理论认为除了监督“权力”外,还应关注“利益”因素,侧重于从利益一方来压缩腐败空间并阻断以权谋私通道,划清合理利益与不合理利益的界限,建立权力与利益相分离的有效机制。在实际工作中,下一阶段,我们是建立一个新的统一监督机构,整合不同监督力量,统筹协调国家监督工作,还是仍沿用现行的监督体系,创新协作机制推进监督工作,需要结合实践探索作出战略选择。这个问题涉及到党政职能关系、执法司法职能关系以及不同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
总之,打苍蝇老虎的重头戏在于如何打老虎,显现出威慑力。那么,就必须要摸清楚“老虎”的作息规律,擦亮双眼,完善运行机制做好监督工作。切莫因为怕“老虎张牙”而望而却步,阻止了打老虎的脚步。
作者:郑唯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