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酒身亡”到底警醒了谁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4/17 20:38:16  文章录入:琳琳  责任编辑:zhy
 

“陪酒身亡”到底警醒了谁

 

近日,一则副镇长上任首日酒后身亡疑被劝酒过度的消息引发关注,官方称该同志是喝了点酒,但到底是不是因为喝酒导致身亡,现在还没有结论。事发后,参与饮酒的7名科级领导干部均被免职。(新京报,415日)

近年来,喝酒身亡的报道屡见不鲜,从“湖北查处IT工程师陪官员喝酒死亡事3名官员被免职”到“黑龙江一名副省级官员喝酒致陪酒人死亡”再到“小学校长陪官员喝酒身亡 4名科级干部被免职”不难看出,公务员这一群体对公务应酬中酒文化的热度较高,“陪酒”“官员”的频繁出现让公众把目光焦点对准了饱受诟病的吃喝享乐之风,让政府陷入了舆论漩涡。

在我国现代政治环境中,酒元素被频繁运用到公务来往和人际交往中,酒的作用被无限夸大,甚至有“无酒不上桌”“无酒不谈事的说法。陪酒身亡事件的无独有偶,折射出的是不仅仅是公务人员享乐之风的问题,“用生命博前程”的背后,是认识产生了偏差,思想出现了错位,把“接待”同“提拨”划上了等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仅自己生命受损,还带坏了干部队伍风气,把“陪酒”变成了公务接待中的潜规则。

公务接待只是政府部门的一项常规工作,但近年来却屡屡遭到各种质疑、诘问、批判。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中明确规定,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参加会议、检查工作等,要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有关要求执行,严禁超标准接待。各地方的“十不准”中也有“不准在工作日午餐饮酒,一律不准酗酒”的禁令。但从曝光的频率来看,这类事件并未减少;从曝光的对象来看,上至省部级官员下至乡镇基层干部都有。酒元素已经在公务接待中生了根、扎了刺,要把它剔除掉,只能下狠手、不怕流血不怕痛,多拔几次。

要改变干部队伍中的“喝酒应酬”之风,须从思想源头切除“毒瘤”,拒绝潜规则,不用人情做交易,把心思放在搞好本职工作上;建立起刚性约束制度,给领导干部套上一个“紧箍咒”,拉起一条“警戒线”,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坚决查处;还得用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方法展开严打且坚持下去,常抓不懈才能刹歪风治顽疾,达到改作风见成效的目的。

笔名:胤霖